close

<<本文為發表在農業世界第245期 2004年1月>>
DSC_0024

一、山坡地之永續經營

          一九八三年聯合國成立「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」,著手制定全球變遷議程(Global Agenda for Change),對未來提出永續發展之環境策略,一九八七年發布之我們共同的未來(Our Common Future)再次強調永續發展的重要,且不以犧牲後代權益為原則,繼之一九九二年聯合國召開地球高峰會議,並由各國元首共同簽署「二十一世紀議程」(Agenda 21),從此永續發展不再只是政策上的宣示,各國必須要有實際的行動計劃(Action Plan),而且要有國家級的具體體制(United Nations, 1993)聯合國為督導各國落實「二十一世紀議程」,乃於一九九三年特別成立「永續發展委員會」(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),聯合國揭示之「二一世紀議程」計四大部分,其中絕大部分係說明資源保育與管理,主要內容為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自然資源及保護地球資源,相關議題包括,保護大氣層,综合土地資源利用,保護並合理使用森林資源,控制沙漠化,保護山區生態系,滿足農業需求而不破壞土地資源生物多樣化之永續發展,對環境改善之生物技術管理,保全海洋資源等問題。

國內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五條稱:山坡地保育利用,係指依自然特徵應用工程、農藝或植生方法,以防治沖蝕、崩坍、地滑、土石流失等災害,保護自然生態景觀,涵養水源等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,並為經濟有效之利用,由此可知如何採用農藝手法,防止坡地遭受沖刷、維護坡地穩定,對於生命財產之安全極為重要。山坡地是臺灣極為珍貴的地資源,也是涵養水份的重要區帶,它更是世代子孫共同擁有的資產,任何一代均不允許加以濫用及糟蹋,因此世世代代都應加以有效利用,合理的使用及永續的經營管理。

農業為依賴自然環境生產的產業,有與生俱來維護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、調節氣候、促進水與空氣等自然物質自淨能力之功能,隨著人口的急遽增加,農業供應國計民生所需量食的任務愈形沉重,至農業技術不斷革新,農業趨向精耕與集約式生產,然而偏重正面的效益,忽略了環境維護的結果,任憑山坡地開墾,使土壤飽受侵蝕,導致大量的山土流失,生活環境每況愈下,加以肥料農藥及除草劑競相爭投,產生「農業公害與環境污染」威脅人體健康,使得自然景觀被破壞,野生動、植物之生長棲息場所逐漸減少,景觀及自然之美逐漸降低,使自然景觀面臨難題,對環境造成莫大衝擊,農業與經濟發展造就環境負擔的衝突,也就由於環境意識的滋長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,而愈行嚴重。目前,我們所享有的經濟成長繁榮,有許多幾乎全是犧牲環境的品質為代價,如何在農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,同時重視環境維護,進而追求生態平衡,至為重要。

由於坡地相對於其他農地較不易受到污染,因此在坡地進行自然農耕,不僅可享受無污染之果菜,同時達到水土保持,可謂一舉兩得。

二、農產資源減少之應對策略

農業生產資源之減少主要有兩方面,一為農地的減少,二為農業勞動的減少。此二者的減少,對農業所造成的衝擊,可歸納為二點:

1.在經濟發展與人口成長的雙重誘因下,大量農地變更做為非農業使用,農地價格上漲,導致 農民擁有農地之意願偏高,而從農之意願相對較低,使有意擴大農場規模者無法擴大,農業生產報酬與效率均顯偏低。

2.農業勞動力減少,使農業工資快速上漲,生產成本偏高,農業經營驅於不利,最後導致農家所得偏低。

針對前述農地減少及勞動力減少所導致之產量減少,解決之道可由增加坡地之農耕面積,採自然農法經營方式與管理,如此不需進行大規模機械或人工噴藥,降低農友於坡地陡峭地形農作負擔,減低坡地之農耕負載。

三、坡地自然農耕與管理

以下針對山坡地(座落於臺中縣新社鄉雙翠樂園西側佔地三分地),種植各類果樹之實作與管理進行說明,期盼農友加以推廣。

()坡地之地表覆蓋物

土壤的生成不易,但土壤要流失破壞卻輕而易舉,吾人知道土壤係植物吸取水份、養份之重要介質,通常慣行農法中,農友為了田佃的方便作業,使用除草劑將草全部去除,如此便無法水土保持,一遇大雨造成土壤流失就不足為奇,甚至造成土石流之危害,損失更是難以估計。如果不將這些草除去,則土壤受到良好的保護,並且以多樣化與自然生長的草相和果樹共生、共榮,不僅水果的產量不會減少,或因互利的關係而能增加,有這些草並未移出,也就沒有吃肥的問題產生。

然而用來覆蓋地表的草類,也有一些不適合的必需拔除,如:1.有毒的(咬人貓、咬人狗);2.有刺的(刺藤、刺茄);3.高過腰部(蘆葦);4.會成長成樹而影響果樹。除了以上的一些有礙於農耕作業的草木外,坡地應保有自然生長及多樣化的草相,一般的草均有季節性,或者會落葉,草枯死後將爛至根部,如此將不僅提供土壤中的有機質,多樣營養的回饋,同時具有鬆土的作用。目前實作的山坡地,大部分坡地表面均為爬藤類植物所覆蓋,翻開綠色的藤葉,底下方即為一層厚厚腐熟及未腐熟的落葉。

() 生態

長期不使用農藥後,必定會有很多生物來覓食、棲息與繁衍,久而久之生態即獲得平衡。園主於園中開挖一條長三十公尺、寬一公尺、深一公尺的生態溝,蛙類得以棲息與繁衍,池中放養蓋斑鬥魚以防蚊蟲孳生,為使水質清徹,池中植入多樣的水生植物,如菱角、荷花、布袋蓮、水芙蓉等,並在進水處置一水桶,以便攔住細沙,出水處以大管套小管,以免小魚及蝌蚪流失,蟲被鳥、蛙所食,能存活者,危害到果樹也就不足慮了。

() 施肥

一般果樹的施肥方式,大部分均以一年一次,一次施足較多,但園主認為應少量多次(二週一次) ,並以全園施灑,因草均未移走,將來必定回饋,而肥料的種類也儘量豐富,有機肥則以菌化過廚餘、骨粉、粕類、米糠為主,化肥則投以混合肥及微量元素,如此輪流使用,效果甚佳;園主不排斥化肥的理由係因有機肥仍需經過礦化後植物方能吸收,而少量的使用化肥使植物的吸收加快,不至於產生缺肥的現象。

() 多元化的果樹

此園種植了目前臺灣大部份市面販售的水果果樹,要享受無毒栽培的水果,總不能只享用一、二種,故種植多元的果樹是必需的,吃不完的就平價出售,何樂不為。至目前為止,除果實蠅的危害需套袋外,其他病蟲害均不明顯,除達到生態平衡外,果樹本身健康,亦是原因之一。

() 整理樹型

果樹的矮化與修剪是必須的,太高大的果樹在疏果、套袋、採取上必定發生困難。

四、結語

綜合以上之理念及實作,顯示種植果樹使用農藥並不是必需品,同時肯定了生態平衡即是自然農法成功的法寶,區區三分山坡地,幾年不使用農藥即可成為生態園,因此若能提供更大面積的坡地,將更具實作價值,值得農政單位與農友加以推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nyihsu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